学校简介

来源: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



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始建于1955年,学校坚持党建引领、人才雁阵、专业赋能、项目载体、平台支撑“一领四建”战略,构建德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文治为辅助、数治为驱动、共治为支撑的“五治通汇”现代化学校治理体系,完善产业驱动专业、技术驱动课程、应用驱动教学、数字驱动全程“四驱联动”专业建设机制,持续创新实践美育统领、准军事化管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和环境浸润“六元融合”和课程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社会链“五链共振”育人新模式,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山东省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2024年9月,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373亩,现有东、西、南三个校区,九个学院(教学部),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整洁,现代化教学和生活设施配套完善,文艺体育活动场地齐全。

师资力量 教职工351人,齐鲁名师5人、省特级教师3人、省青年技能名师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29人,双师型教师180人,高级讲师以上职称119人,其中正高级讲师7人。省级教学团队3支、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省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省市特级教师和教学能手等各级各类名师100余人。3年,开发教材28部,省在线精品课程19门,入选“十四五”规划教材4部;建设省级教学(创新)团队、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名师工作室11个,累计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奖项236项,其中国家级40项,省级76项,市级120项。 

专业设置 学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产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设有乡村振兴、现代农业、财经商贸、建筑工程、智能制造、文体产业6个专业群,2个产业学院,24个专业,开设园林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与会计、建筑工程施工等11个初中后五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和家庭农场生产与经营9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其中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市级品牌和示范性专业9个。

产教融合 建设“厂中校”“园中校”,与山东融发数字运营有限公司、任城中联心传、任城艺美等合作,建设“数字产业学院”和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拓展信息技术、城市服务等方面的实践课堂,实现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协调共进;打造“校中厂”“校中园”,筹建吉利工坊、海尔工坊,培育智能制造基地群。

职普融通 与济宁学院附属高中联合开展职普融通教学,新生全部注册高中学籍,一年后进行选拔,成绩优异者保留高中学籍,并转入附高学习,其他学生转为中职学籍,参加职教高考。现有职教高考学生546人,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与济宁一中、育才中学成立职教高考共同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乡村振兴 2003年起举办农村干部学历教育,已累计培养全日制大中专农村干部学员7228人,培育了一支“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干的好的乡土大学生村官队伍,开展乡村振兴等各类社会培训7万余人次。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等国家省市媒体报道我校典型经验、培养特色和办学成效37次。

多元服务 除全日制学历教育外,学校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成人高等教育,是山东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山东省农村发展带头人培训基地、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济宁市委教育工委党校、济宁市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等,年均完成社会培训10000人次以上。

学校将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大会精神,以争创国家“双优”中职学校为目标,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工“走在前 勇争先”,努力打造地方领军、国内一流的中职标杆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