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类型且有原则备课是最佳的备课 (备课技能的修炼2)

发布时间:2025-09-05 来源:李福南A 点击数:198

所谓备课,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而规划教学活动,并最终写成教案的一种教学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和前提。备课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即指撰写教案。广义即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教学准备工作,包括教案、教学器材的准备等。备课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也是教师持续成长和发展途径。

(一)备课的主要类型

标准决定分类。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备课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参与人数分类:个人备课、集体备课

9207DA33-3F9A-4045-B433-EBB5D3899ACE.png

2.从备课内容分类: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image.png

表1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

学年度 第  学期  学科  年级  科任

EDB123EE-53E0-4b33-AA61-903C6031C644.png

表2单元教学计划表

学年度 第  学期  学科  年级  科任

285E3FE2-610B-4b7f-BCFE-B04298D393BC.png

 表3   教案参考格式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年  月  日 上课班级:

image.png

3.从课的类别分类:新授课备课、综合课(专题)备课、习题课备课、复习课备课

image.png

4.从备课的形式分类:常规性备课、开放性备课、创造性备课

image.png

5.从备课的地位分类:一般性备课、重点性备课、战略性备课

image.png

(二)备课的主要流程   

关于备课的步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长期的备课实践中,教育工作者积累和形成了以下经验和共识: 

第一步:简备,研读课标和教材。研读课标和教参,进一步熟悉与掌握教材内容,理清编者思,弄清章节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步:粗备,三维拓展选内容。用关键词列出新授知识点,用线段或者箭头在知识点间建立联系并注明关系,进行三维拓展:深度拓展,建立知识内部的联系,背景探究;横向拓展,原有知识、相同知识、类似知识等建立周围知识间联系;纵向拓展,把原本无关的事件找到联系、用类比法进行形象化思维。

第三步:精备,确立好教学目标。在建立知识网络建构图后,再理清思路,抽取精华,确立教学目标。目标是备课中最重要环节。目标既要符合课标、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内容要求,又要符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需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价值目标(情感、态度方面)三方面精心设计。

第四步:细备,锁定方法和手段。学生不知道的,准备大讲特讲的,也不一定不知道;学生应该知道的,没有列为重难点和易错点的,他们不一定知道。所以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翻看相关材料研究学情,了解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然后才能选择适合的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第五步:详备,精心设计好环节。详备备教材、备过程,是备好课的重要一步,是教师课程设计能力高低体现。正常人的认知特点是从“具体方法到抽象理论,再到概括方法论”所以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选择有趣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课堂结构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知识点)、教师行为结构(教师活动)、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结构(学生活动)、教学时间的设计(时间设计)、教学活动的步骤(教学环节)。

第六步:周备,周到地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是教师备课的记录,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图。教案不是别人现成教案的“大搬家”,而是教师对教材和各种资料进行创造性的科学劳动加工的成果。因而,教案编写要坚持指导性、简炼性、科学性、操作性、系统性、创新性等原则。

(三)备课的主要原则

同一个教师,在其成长中不同阶段,学识和经验发生着变化,备课的境界也在变化。但无论如何,备课遵循原则,才能少走一些弯路,使备课获得更佳高效。

1.科学性原则—备课的前提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保证备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建构、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技艺的优化、教学手段的整合等,都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既合理,又科学。

2.有的放矢原则—备课的核心原则

备课要有“弹性空间”,讲究有的放矢原则。清朝道光皇帝有一条“驭下之术”,就是在大臣的奏折里挑错别字,让大臣们觉得皇帝神目如电、无比圣明,因而战战兢兢。有些人备课也有类似的做法,不重整体而偏好局部,不观大体而好抠细节,舍本逐末。备课固然要精益求精,但又是“遗憾的艺术”,不影响备课质量的有些问题要舍得放弃。

3.吐古纳新原则—备课的中枢原则  

备课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第一,备课理念要新。面对新课改、新教材和核心素养的挑战,备课积极寻求教育学、心理、哲学、社会学等支撑,开拓与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有机融合研究,用方法论指导备课。第二,备课形式要新。诸如开放式备课、责任包干式备课、反思式备课、重点式备课等,交流研讨,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第三,备课方法要新。备课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备课方式和方法,要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第四,备课内容要新。新形势下呈现教学目标、对象、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不确定性,备课必须积极探讨“备课观”“教师观”“学生观”等之间联系,解决备课“是什么”“备什么”“怎么备”等问题。第五,备课创意要新。备课有了创意,设计才会出新招。备课中的创意可以表现在多种层面,比如对教学内容作出的独立解释,对教学程序的变通安排,对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对教学资源的多元思考等。总之,只有在备课中吸新吐故,才能使备课永远“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

4.设身处地原则—备课的本质原则

备课不是为了“好教”,而是为了“好学”。要把自己当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来学习,我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以细致的结论取代细致的学习,以喋喋不休的灌输取代过程的引导、思路的启发、方法的点拨,使埋头记笔记替代了探索、讨论、相互激发,使学生开不了口,动不了手,转不起脑筋,这样的教学,戏称为“强暴式”教学。

5.预见性原则—备课的关键原则   

主要是指老师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和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见出了可能发生的情况,那么作为老师再预见出教育策略,周密考虑,仔细策划,这样做既杜绝我们老师在学生面前出现尴尬场面,又能够提高我们课堂成功的机率和有效性。

6.可接受性原则—备课的终极原则

备课的终极目标是既可接受又实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既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教学对象即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又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等实际。备课相当于施工的图纸,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接受依据。如果备课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不就成了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花架子”吗?


原文链接:据类型且有原则备课是最佳的备课 (备课技能的修炼2)

TOP